摘要
生态环境部就《生态环境手工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涵盖手工监测质控修订、无人机环境遥感作业规范,以及水质邻苯二甲酸酯/农药、固废氰化物等多项污染物精准检测新方法。
内容
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公告,就《生态环境手工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可于2025年7月4日前,通过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查阅标准全文并提交书面建议。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8项标准涉及生态环境监测的多个关键领域,既有对现有标准的更新修订,也有填补空白的新技术规范。其中,《生态环境手工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是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的首次修订。新标准名称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手工监测、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术语定义以及资源要求和原始记录规范,细化了管理体系与监测过程质控要求,并明确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原HJ 630—2011废止。
针对快速发展的无人机应用,《无人机环境遥感监测基本作业规范》作为首次发布的标准,系统规定了利用固定翼、复合翼、旋翼无人机进行环境遥感监测的系统配置、方案设计、飞行实施、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等全流程要求,三角翼、飞艇等飞行平台也可参照执行。
在水质监测方面,新增了两项重要标准。《水质 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首次规范了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6种特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水质 草甘膦、草铵膦和氨甲基膦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则首次引入高灵敏度的离子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用于检测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这三种农药及其代谢物。
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同样迎来新突破。《环境空气 颗粒物(PM10 和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热光分析法》首次为精确测定PM2.5等颗粒物中的关键碳组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提供了标准方法。《环境空气 11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谱检测器联用法》首次建立了一种高效方法,利用罐采样结合气相色谱与双检测器(FID/MS)联用技术,可同时分析环境空气中多达117种挥发性有机物。
对于固定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废气 乙腈和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是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T 37-1999)的修订。新标准扩展了目标污染物范围,增加了乙腈的测定,并完善了方法检出限、试剂仪器要求以及质控措施,实施后将替代旧标准。
此外,《固体废物 氰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作为首次发布的标准,规范了使用经典的硝酸银滴定法测定固体废物及其浸出液中氰化物的操作流程。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8项标准,旨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新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将有效解决手工监测质控滞后、新型污染物检测方法缺失、无人机监测无规可依等问题,显著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度,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关资料